次氯酸鈉具有強氧化性、腐蝕性(pH 值通常 11-13,呈強堿性),泄漏后會腐蝕設備、灼傷人體皮膚黏膜,若與酸類物質(如鹽酸、硫酸)接觸還會產生有毒氯氣(Cl?),因此需遵循 “先控源、再防護、后處理" 的原則,分步驟科學處置,避免風險擴大。以下是完整的應急處理流程,涵蓋前期響應、現場處置、后續處理及注意事項:
泄漏發生后,首要任務是切斷泄漏源、劃定危險區域、通知相關人員,防止泄漏量增加或無關人員誤入:
立即停止進料 / 出料
劃定警戒區域,設置警示標識
啟動應急通訊,通知相關人員
所有進入警戒區的處置人員,需穿戴符合《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》的裝備,具體要求如下:
注意:穿戴后需檢查裝備完整性(如手套有無破損、面罩密封是否良好),嚴禁穿戴化纖衣物(次氯酸鈉會氧化化纖,可能引發燃燒)。
優先 “帶壓堵漏":若泄漏點為管道法蘭或閥門,可使用耐酸堿堵漏膠棒(如環氧樹脂基堵漏膠)直接封堵,或用 “不銹鋼卡箍 + 耐腐墊片" 壓緊泄漏處;
若無法帶壓堵漏,需先排空泄漏管道內的次氯酸鈉(通過排污閥排至中和池),再更換損壞的密封件(如法蘭墊片需用耐堿橡膠墊,禁止用石棉墊);
泄漏液處理:用干沙土或吸附棉(耐酸堿型) 覆蓋泄漏區域,吸收殘液(禁止用清水直接沖洗,避免次氯酸鈉擴散污染),吸收后的沙土 / 吸附棉需裝入耐腐蝕密封桶,標記 “危險廢物" 待后續處理。
第一步 “筑堤攔截":用沙袋在泄漏區周圍筑高 30-50cm 的圍堰,防止泄漏液擴散至雨水井、下水道或土壤(若泄漏液已流向水體,需立即在下游設置吸附壩,投放耐酸堿吸附棉);
第二步 “中和處理":待泄漏量穩定后,向圍堰內緩慢加入稀鹽酸(10%-20% 濃度)或檸檬酸溶液,邊加邊用 pH 試紙檢測,將 pH 值調節至 7-8(次氯酸鈉呈強堿性,中和后可降低腐蝕性),注意避免劇烈反應(需緩慢滴加,防止濺出);
第三步 “殘液清理":中和后的液體用耐腐泵抽至專用廢水處理池(禁止直接排放,需符合《污水綜合排放標準》GB 8978-1996),殘留的固體雜質(如中和生成的鹽類)用耐腐蝕鏟子收集,裝入密封桶標記為 “危險廢物"。
立即啟動區域通風系統(如軸流風機,風向需吹向無人區域),降低空氣中氯氣濃度;
人員需佩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(SCBA) (普通濾毒盒無法防護高濃度氯氣),禁止僅用防毒面罩;
若氯氣濃度較高(檢測儀顯示>1mg/m3),需組織下風向人員緊急疏散,疏散距離≥50 米,并聯系消防部門使用 “霧狀水" 稀釋氯氣(霧狀水可降低氯氣擴散速度,禁止用柱狀水直射,避免次氯酸鈉飛濺)。
若處置過程中出現人員接觸泄漏液或吸入氯氣,需立即按以下步驟急救,同時送醫:
皮膚接觸:立即脫去被污染的衣物,用大量流動清水沖洗接觸部位≥15 分鐘(若為面部皮膚,需撐開眼瞼沖洗眼睛),沖洗后涂抹弱酸性中和劑(如 3% 硼酸溶液),禁止揉搓皮膚;
眼睛接觸:立即翻開上下眼瞼,用生理鹽水或流動清水持續沖洗≥20 分鐘,沖洗時頭部偏向一側,避免沖洗液流入未受傷眼睛,沖洗后立即佩戴護目鏡,送醫檢查角膜損傷情況;
吸入氯氣:立即將患者轉移至空氣新鮮處,解開衣領保持呼吸道通暢,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,需給予吸氧(禁止口對口人工呼吸,避免救援人員吸入氯氣),若出現呼吸停止,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并送醫。
送醫提示:需告知醫生 “患者接觸次氯酸鈉(濃度),或吸入氯氣",便于醫生針對性使用解毒劑(如吸入氯氣可使用糖皮質激素緩解呼吸道損傷)。
泄漏設備檢修與評估
危險廢物處置
事故溯源與改進
禁止用清水直接沖洗泄漏液(會導致次氯酸鈉擴散,增加污染范圍);
禁止將泄漏液與酸類物質(如鹽酸、硫酸) 混合(會反應生成劇毒氯氣,危及人員安全);
禁止無防護人員進入警戒區(即使泄漏量小,次氯酸鈉的強腐蝕性也可能造成皮膚灼傷);
禁止在泄漏區使用非防爆電器(如普通手電筒、手機),若環境中氯氣濃度較高,需防止電火花引發氯氣爆炸(氯氣與空氣混合濃度達 10%-25% 時遇火源會爆炸)。
綜上,次氯酸鈉儲罐泄漏的應急處理需 “快速控源、科學防護、分級處置",既要避免人員傷害和環境污染,也要通過后續改進預防類似事故再次發生。